-
新闻中心
-
头条新闻
-
通知公告
-
地铁课堂
-
媒体报道
-
专题活动
4月15日,0206车顺利完成调试和套跑,正式交付正线运营,标志着2号线主线23列电客车首轮架修全面结束,较原计划提前30天完成。运营一分公司五大举措确保2号线首轮架修顺利完成。
优化生产流程,促进效率提升。一是编写和更新2号线架修规程和72项作业指导书,整体优化了作业流程,使其趋于合理和有序。二是调整班组工序和人员配置,改善工序衔接,降低检修作业用时。通过不断努力,2号线工期由首列车的71个工作日缩减到后期的21个工作日,整体生产效率提升了70.4%;相较于1号线25个工作日的工期,在编组较1号线长一节的情况下,工期同比提升32.8%。
强化质量把控,促进质量提升。一是现场创建完善了109项作业表单,严格落实“三检一验”(自检、互检、专检、验收)的质量检查机制,对900余道工序进行全程把控。二是细化落实了“过程检”、“交接检”制度,完成10大类关键部件、1771项关键部件“过程检”和1150项关键部件“交接检”,将不合格控制在本工序内,减少不必要的反复作业,在保证检修质量同时,促进工序的流畅性和检修效率。
严把安全管控,促进现场稳定。架修现场安全凸显出“两大、两高、六多” 的作业环境(两大:大部件转运、大部件吊装;两高:高空作业、高压停送电;六多:工位多、设备多、机械部件拆装多、用电次数多、危化品多、工装吊具多)。车间通过做好现场安全可视化上墙,提高警示效果;增强车间危化品管控;狠抓大部件吊装、搬运安全;加强隐患排查整治;制定并完善吊具、工装检查制度等安全保障措施,紧盯现场不放松,较好保障了现场作业安全有序。
注重创新实践,促进效益提升。在2号线架修期间,积极开展管理创新、小改小革和QC攻关,累计完成55项、787个工装改进,两年来QC成功共获公司2项一等奖和1项二等奖,郝国婵工作室取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微课工艺课程体系开发、动态电路模拟仿真等系列创新成果。随着《提高锥形橡胶堆高度测量效率》、《提高转向架橡胶部件拆卸分离效率》等创新课题的推广使用,不仅减少了作业人数需求,还降低了现场劳动强度,避免潜在危险,提高作业安全。
抓好委外管理,促进项目推进。一是针对2号线架修9个委外项目,共完成184次部件入场验收和功能验收。做好项目驻派监造,落实部件维修跟踪,及时解决验收问题25项。二是利用委外资源,组织25人次对减振器、制动电阻、车钩等进行自主维修深度培训,深入了解工艺流程、工位布局、物资物料、人员资质、特种设备和现场生产管理等,为后期维修做好技术储备。
经过1、2号线架修积累沉淀,在生产组织、安全质量把控、人员技能培训、物资及委外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苏州经验”,吸引了长春、青岛、贵阳等多家地铁公司来苏开展架修专题交流,实现了“苏州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