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头条新闻
-
通知公告
-
地铁课堂
-
媒体报道
-
专题活动
目前,苏州轨道交通8号线工程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将于今年9月开通运营。8号线从设计到建设的过程中,始终秉持着“四新技术”的核心理念,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突破,实现了工程质量和安全大幅提升,也为后续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在新材料方面,8号线工程在车站及明挖区间的混凝土中,特别添加了抗裂防渗新材料,这一创新举措有效降低了结构后期渗漏水的风险,为后续的地铁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在部分车站的围护结构及主体结构框架柱中,8号线试点运用了高强度钢筋,不仅节省了约15%的钢筋用量,还显著提高了柱类构件和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此外,在盾构施工过程中,8号线还试点在盾构渣土中添加土体硬化剂,制成了同步注浆材料,节省了材料成本的同时,还有效解决了资源浪费和渣土处置难的问题。
高强钢筋在框架柱中应用 盾构渣土制拌同步浆液
在新工艺方面,8号线区间内置式泵房技术的引入,将废水泵房改设在道床内,不仅降低了联络通道的施工难度和风险,还提升了线路纵坡调整的灵活性。部分盾构隧道联络通道则创新采用了机械法施工,机械化开挖取代了传统的冷冻加固及融沉注浆,不仅减小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还降低了风险、缩短了工期。此外,8号线全线采用了装配式轨道方案,通过轨道板+填充层的两层结构,大幅简化了施工工序,降低了施工质量控制难度。预制楼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减少了碳排放及噪音、灰尘污染,同时也节约了工期。全线整合的机电及装修吊挂系统,不仅简化了施工工艺,还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安全性,为乘客带来了更加舒适、安全的出行体验。
区间设置内置式废水泵房 机械法联络通道示意图
预制轨道现场施工照片 综合支吊架系统示意图
在新技术方面,针对地下空间结构形式,8号线创新应用了大跨度无柱顶底板拱形车站、无柱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换乘车站以及复合墙形式的折板拱顶板中庭无柱车站等设计,这些创新设计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大建筑空间,丰富了地下空间层次。在既有运营线路未预留穿越条件的情况下,8号线采用了MJS加固后盾构直接切磨既有线地连墙的方案,这一创新技术不仅减少了施工对地面交通、管线的影响,还方便了居民出行,降低了对核心地块商业客流的影响。此外,针对消防、洪灾双重的疏散要求,8号线在区间人防隔断门处设置了人防小门,打通了区间疏散断点,实现了全线区间疏散路径的贯通。全线车站采用的无轨顶风道车站隧道通风系统,不仅节省了投资,还减少了轨行区悬挂物,避免了交叉作业,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运营安全性。
无柱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相城大道站 折板拱顶板中庭无柱车站-右岸街站
MJS加固后盾构直接切磨既有线地连墙
新增人防疏散小门实现疏散贯通 车站取消轨顶风道
新设备方面,在8号线唐庄站两端盾构区间重叠隧道的施工中,8号线采用了自动补偿式液压支撑台车支护技术,这一创新设备保证了下行隧道的稳定性,确保了施工的安全进行。全线采用的节能型变压器、直流智能照明系统、智能高效空调系统等新设备,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还降低了运营成本。特别是在环保方面,8号线全线车站采用的1级噪声、低矮型钢制冷却塔和消声屋等降噪设备,为乘客创造了一个宁静、舒适的乘车环境。
自动补偿式液压支撑台车 节能型变压器
智能高效空调系统
8号线工程的创新实践充分展示了“四新技术”在轨道交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未来,随着“四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轨道交通建设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字: 建设公司 谷亚军,杨能,殷建,广州院华志刚
摄影: 建设公司 殷建,广州院华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