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头条新闻
-
通知公告
-
地铁课堂
-
媒体报道
-
专题活动
导语:当九线钢轨在苏城大地织就交通网络,当商业开发的活力在站点间蓬勃生长,苏州地铁正以“九线联运”的新格局书写转型升级的新篇章。从近期开始,我们推出《地铁新闻眼》专栏,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深度聚焦一线现场,以多种形式呈现企业转型发展的昂扬态势,展现万千地铁人的奋斗日常,共同见证苏州地铁高质量发展的每一步跨越。
作为苏州地铁1/3/11号线重要换乘枢纽,东方之门站自2012年开通以来,承载着日益增长的通勤与文旅消费客流。客流的持续攀升,对车站的通行效率和安全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进一步提升通行效率、优化乘客体验,7月23日,东方之门站完成新一轮动线升级,涉及闸机功能互换、新增设备、空间扩容等多个方面。
动线更合理,乘客走得更顺畅
东方之门站直达苏州中心、东方之门、金鸡湖景区,此次动线调整暗藏精细的客流分析逻辑。
1号线站厅6号口出站闸机改进站、1号口进站闸机改出站,从物理上分隔进站与出站流线,避免客流交叉拥堵。2/5号口新增3组进站闸机,专为音乐喷泉散场等突发大客流设计,缓解高峰时段进站客流的排队压力。此外,由于6号口闸机功能互换,大客流期间管控举措也会同步优化,6号口原来从只出不进,改为只进不出,这样能更好地服务广场上的乘客,减少其绕行距离,让客流疏散更有序。
3号线站厅10号口旁付费区的扩容改造则体现“空间再造”智慧。通过前期运营数据分析显示,该区域进站客流仅占全站8%,相对其他站厅,空间存在一定闲置。将闸机位置调整后,原来非付费区的闲置空间便转化为换乘客流缓冲带,在大客流时段可容纳更多换乘人群,大幅提高场地利用率,同时也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客流引导和秩序维护。
“为配合此次动线调整,站内导向系统同步优化,铁马重新布置,并在栏杆显眼位置张贴提示,明确进站、出站方向,帮助乘客快速适应新路径。”东方之门区域副站长傅苏豪介绍到,“大客流期间,我们根据新动线重新部署站务人员与志愿者岗位,确保关键节点有人值守、有序引导,让乘客出行更顺畅。”
动线优化调整一周以来,成效逐步显现。早高峰进站拥堵时长缩短,1号线站厅人流交叉现象明显减少,新闸机的投入使用也大大提升了通行效率。虽然尚未经历节假日大客流的全面检验,但此次改造使得乘客行走流线更加合理、安全。“2025年跨年夜客流管控从0:00持续到2:36分,今年我们有信心缩短管控时间,让市民更早坐上回家的列车。”傅苏豪说到。
客流越来越大,车站也跟着“变变样”
作为1/3/11号线换乘站,东方之门站串联起苏州中心商圈、金鸡湖景区等城市地标,随着地铁网络迈入九线联运时代,音乐喷泉、跨年夜倒计时等活动已形成规模效应,东方之门站已成为苏州地铁中最具代表性的枢纽站点之一。
“我们车站客流增长是阶段性,特别是节假日、寒暑假期间,文旅消费客流与通勤客流叠加,压力尤为明显。此次动线调整并非偶然,而是基于车站日益增长的客流压力和实际运营需求。”傅苏豪介绍,从最初增加售票机、安检仪,到开通商业通道、加装限流栏杆,东方之门站的每一次改造都紧跟客流增长节奏。
2025年跨年夜苏州中心客流达30万人次,东侧音乐喷泉广场上最多一次容纳了近3万人,当地面交通管制时,地铁承担了主要疏散任务。面对如此庞大的客流压力,原有动线设计已逐渐暴露出通行效率低、人流交叉干扰大、换乘拥堵等问题。2025年跨年夜后,团队便启动专项调研,反复比对方案,克服多重挑战,最终确定闸机换向、新增设备及付费区扩容的“组合方案”,并在今年五一前完成所有闸机改造,随后组织多轮员工演练,确保7月23日顺利启用。
文字: 集团总部.综合管理办公室(数字化办公室) 赵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