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头条新闻
-
通知公告
-
地铁课堂
-
媒体报道
-
专题活动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苏州轨道交通现已实现“由线到网”的新跨越。在这开创性的进程中,全体建设者始终秉持“生命至尊 安全至上”的安全理念和“精工细作 精益求精”的质量理念,牢记“为苏州加速,让城市精彩”的企业使命,不断创新思路,攻坚克难,保证了轨道工程平稳有序推进的良好态势。
2018年是苏州轨道交通标准化建设推广年。“一朝建设,功在百年”,多年来在实战中逐步形成的一系列具有苏州特色的建设管理经验,将助力苏州轨道交通建设开启新时代新征程。
1号线穿越金鸡湖底 2号线“切过”广济桥 轨道施工连续创下国内外之“最”
在轨道交通工程的推进过程中,苏州建设者们成功应对了一个又一个挑战,也创下了一个又一个国内外之“最”。
1号线区间穿越金鸡湖底隧道是其中一个经典案例。按照规划,1号线文化博览中心站至东方之门站全长2352米,其中2344米位于金鸡湖底,这是当时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最长的湖底隧道。金鸡湖底至隧道顶部最小覆土厚度仅为7.4米,穿越地层均为粉砂层,覆土厚度浅,防渗漏、防涌水难度大,环保要求高。不仅如此,由于金鸡湖隧道距离很长,途中需在湖中玲珑岛上修建一个风井供通风之用,这就意味着盾构机必须增加一次进出洞,施工周期将延长,施工的不确定性和安全风险也大大增加。经过艰苦努力,2009年12月10日,“开拓12号”盾构机在金鸡湖水幕电影周边的地下十多米处破土而出,提前1个月完成了金鸡湖隧道掘进任务,仅以3毫米的误差(国标误差为50毫米),实现了国内最长湖底盾构隧道安全、优质、高效、精密贯通,标志着我国盾构掘进施工技术攻克江河湖底超浅埋、高渗水、高风险隧道施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穿越广济桥是2号线施工中遇到的一大难题,由于无法调整隧道线路以避让桥桩,因此有14根直径1.0—1.2米的钢筋混凝土灌注桩“侵入”区间隧道。苏州轨道集团建设分公司技术管理部主管王飞介绍,广济桥临近石路商业圈和山塘景区,桥面交通流量大,周围建筑物密集,如果采用传统的“拆-建桥”方案,将对周边环境形成重大影响,而且造价高、工期长。经过各方研究和调查论证,决定采用盾构直接切削穿越工法,苏州轨道集团牵头组织施工方中铁十三局、北京交通大学等单位成立联合课题组,就此开展专项科研课题进行攻关。
最终,一台改造后的“富工号”盾构机直接切削广济桥14根灌注桩并成功穿越,这在国内外地铁施工领域中属首次,此举节省费用约1085万元。依托科研课题承担单位,该项目成功申请获批了6个国家发明专利。
消除“夹心饼干”安全盲区 测量新建项目实时距离 接地气的创造发明不断涌现
除了重大节点的攻坚克难,紧跟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进程,小创造、小发明也不断涌现。
针对“夹心饼干”的新工艺是在盾构始发和接收时运用的。王飞介绍,苏州地下是粉细砂土质,含水量达30%,挖土前必须先加固,对于一个标准的地下两层车站来说,加固后的土体一般约有5000方,相当于一个坚固的保护区。但是在坚硬的盾构机和加固后的土体之间,有一块“软芯”,施工人员称之为“夹心饼干”的“馅心”,厚度仅约20厘米到30厘米,深度约20米,那是大型机械加固土体时无法触及的盲区。对此,技术人员改进优化了旋喷法,通过多个喷头旋转喷射水泥浆,让“软芯”变“硬”,提高了土体强度,并有效止水,消除了安全隐患。
为了保障安全运营,轨道交通设有直径范围为30米的轨行区保护区,然而不乏一些新项目可能侵入保护区,对此,轨道集团专门研发了一个地铁轨行区测距终端。苏州轨道集团总工室科研主管陈秀鸣介绍,这个设备只有手机大小,通过引入信息定位技术,可实时精确测量项目与轨行区的最短距离,相较以前只能比对施工图纸来核定,新设备用实测数据为审核提供参考,更为科学准确。该发明已于2017年6月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
施工“怎么做”安全“怎么管” 苏州轨道十余年经验汇成《标准化手册》
“想象一下,在地下施工就像漂在水里施工。”苏州轨道集团建设分公司副总经理谷亚军说。苏州地下水位高,地面下1米至2米就是含水层,因此,要干活先得有“一艘船”,这“船边”就是地下连续墙,将施工区域围护起来,把水挡在外面,施工到哪里,“船”就建到哪里。
但是有了“船”并不能高枕无忧,一道道连续墙之间有接缝,这是容易出现涌水涌砂的危险源。为确保安全,在大面积土方没有开挖之前,必须提前做好预控。方法是,沿着接缝往下再挖一两米,查验是否有渗漏,要做到“虽有缝却无隙。”谷亚军说。
这项名为“掏槽检缝”的工作已作为轨道施工基础开挖中的固定工序,被写入今年8月底出版的《苏州轨道交通工程系列标准化手册》中。该《手册》由苏州轨道集团建设分公司牵头编制,涵盖了轨道交通工程管理、土建工序、机电安装工序三大类内容。
谷亚军介绍,该《手册》是苏州轨道交通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书中总结了苏州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统一规范了安全质量工作的标准和流程,除了教一线作业人员“怎么做”,还教管理人员“怎么管”。以钢筋工程为例,该《手册》规定,从图纸交底、人员进场、翻样制作、绑扎成型,每个环节都要求施工单位自检、监理方复检并签字确认,验收通过后方能进入下一道工序。
目前,首批印制的300套《手册》已分发到轨道交通各参建单位,并开始陆续组织培训,全面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徐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