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头条新闻
-
通知公告
-
地铁课堂
-
媒体报道
-
专题活动
孙艾仁今年25岁,与列车铁轨结缘也已25年。
孙艾仁的家在唯亭镇,就在铁路边上。小时候他经常去唯亭镇火车站玩,从家里走10分钟左右就能到。长鸣的汽笛,向远方延伸的铁轨,轰隆轰隆开过的绿皮火车,是孙艾仁快乐的儿时记忆。
2012年4月28日,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运营,孙艾仁正上高三,尽管不顺路,还是专门去坐了几次,“在那里工作的人精神面貌特别好。”可能是对列车铁轨的亲切感,也可能喜欢轨道交通企业严格的管理方式,没多久,由苏州轨道交通集团委托的、当时的武汉铁路司机学校开办的订单班前来招生,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2015年夏天,孙艾仁如愿以偿,成为苏州轨道交通集团运营分公司的一名站务员。刚开始在终南街站工作,他跟伙伴们一起四班倒,巡视站台、提供票务服务,回答乘客询问,处理一些突发小故障,如屏蔽门夹到物品关不上了,等等。
“收获蛮大的。”孙艾仁回忆道。那10个月,每天的工作内容细小琐碎,却与行车安全、乘客体验密切相关,桩桩件件都要处理好。而且,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点很多,孙艾仁几乎是迫不急待地汲取新知识。在这10个月,他也初次感受到工作的价值:“我在学校里学的是运营管理专业,当站务员的时候跟乘客有了最直接的接触,每次能为乘客提供服务,乘客觉得满意,就会有一种成就感。”
2016年4月,孙艾仁在终南街站转到行车值班员岗位。相较站务员,行车值班员的工作比较单纯,用孙艾仁的话来说,上班就是“保持精神高度集中,面对6台电脑来回查看信号系统,监控列车运行情况。”
仍然是四班倒,白天10小时,晚上10.5小时,上班时除了上厕所、吃饭,中间可以休息2次,每次半小时。看似枯燥刻板的工作,孙艾仁却甘之如饴,没有一丝懈怠。他深知肩头责任重大:“车控室是车站的‘大脑’,行车值班员就是大脑的中枢。”信号系统如果发生故障,需要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置,否则列车会无法正常运行,一列车故障会影响后续列车,影响车上众多乘客。
两年后,2018年11月13日,当孙艾仁站在第十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捷安杯”城市轨道交通领域职业技能大赛的领奖台上时,回想起半年多的行车值班员工作经历心里充满感恩,这一次他是以行车值班员(职业组)全国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被大赛组委会授予其二等奖。
当然,这一全国荣誉的获得,努力绝不仅于此。从2015年到2018年间,孙艾仁积极参加轨交集团组织的各项劳动竞赛和技术比武,先后获得了“服务之星”、应急处置比武第一名、“技术能手”、“119”消防日竞赛个人一等奖、“安全千天”先进个人等多项实打实的荣誉。这些日积月累的实战经验让他与全国高手竞技时有了底气。
在国赛前,经过层层选拔,孙艾仁等5人参加了轨交集团组织的为期3个月的集训。不仅要在短时间内学习大赛庞杂的理论知识,更要熟练精准地掌握相关的设备操作流程,仅“紧急停车故障”一项的处置流程,孙艾仁就训练了不下200遍。
国赛的难度还是超出了预料,赛前系统中练习的故障排除,都是单一故障,而在现场比赛时,两三个信号故障同时触发,还要兼顾多辆列车。选手们需要第一时间准确判断故障、向行车调度员汇报,再通过电脑排除故障,让列车准点开行,所有流程要在2分钟内完成。最终,凭借熟练的技能、稳定的心态、良好的发挥,孙艾仁在理论考试中拿下满分后,又在技能操作考核中脱颖而出,展现了苏州轨道交通人的风采。
目前,孙艾仁在星湖街站担任着值班站长。今年2月,为了打造“轨道工匠”,激励更多年轻人岗位成才,苏州轨道交通集团运营分公司专门成立了“孙艾仁技术能手工作室”。肩头的责任更重了,孙艾仁想把国赛的一些标准引入到平时的运营中,“例如突发火灾的处置,按国赛标准操作可以更流畅。”
纪录片《大国工匠》中,有一个叫管延安的钳工给孙艾仁留下了深刻印象,管延安的工作是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焊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而他能做到零焊缝。正是凭着对工作的狂热和无休止地钻研,仅有初中文化的管延安通过自学成为了全国零焊缝第一人。
孙艾仁也想像管延安一样,“择一事,终一生”,将轨道交通作为终生的事业:“带领身边的伙伴们,勤练技能,积极向上,实实在在为苏州老百姓公交出行服务。”孙艾仁说,这是他心中的幸福。(徐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