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头条新闻
-
通知公告
-
地铁课堂
-
媒体报道
-
专题活动
上个世纪末,苏州市委、市政府站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城市现代化步伐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重大决策,拉开了苏州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建设周期最长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序幕。
200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苏州成为唯一符合申报条件的地级市。2007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同年12月26日,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正式开工建设,苏州作为全国首个开建轨道交通的地级市,率先迈入了“轨道交通时代”。
技术攻关,地铁建设打上“苏州印记”
自1号线开工建设的12年来,苏州轨道交通致力于打造行业标杆、树立专业典范,不断攻克技术难关,总结出了一系列具有苏州特色的质量安全标准化管理方法,在国内地铁建设历史中打上了鲜明的“苏州印记”。
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期间,穿越金鸡湖隧道盾构区间是最大的“硬骨头”。该隧道总里程6183米,其中金鸡湖底的长度3651米,是当时国内盾构机穿越的最长的城市湖底隧道。此前,国内盾构掘进尚未攻克江河湖底超浅埋、高渗水、高风险隧道等施工难题,而金鸡湖底至隧道顶部的最小覆土厚度仅为6米。面对这一特殊的施工环境,苏州轨道交通技术队伍经过反复论证,详细制定了《盾构穿越金鸡湖底专项施工方案》及多个应急处置预案,力保万无一失。2009年12月10日,1号线金鸡湖隧道顺利贯通,一举填补了国内长距离水下盾构掘进的技术空白。
苏州轨道交通大力推行标准化建设,选树标杆、现场观摩、样板引路,并编制印发了《苏州轨道交通工程系列标准化手册》,车站施工“四大法宝”,盾构端头井加固“3-3工法”“4-4工法”,盾构同步注浆“准厚浆”工艺,旁通道施工“3-5工法”等创新工艺工法都收纳其中。
自建设以来,苏州轨道交通工程始终处于安全平稳受控状态,没有发生一起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最优”运营,乘客出行生活两便利
2012年4月28日,经过4年多的建设,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试运营,苏州成为国内首个开通轨道交通的地级市。在随后的5年,苏州轨道交通先后开通2号线、2号线延伸线、4号线及支线,每一条线路均以“具备试运营条件”的“最优”等级通过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
为了满足城市发展和市民出行需要,苏州轨道交通秉承精致服务的理念,不断优化运营组织,提高服务水平。线网行车间隔逐渐压缩,1号线高峰行车间隔从最初的8分50秒缩短到了目前的2分30秒。运营服务时间不断延长,2号线往市区方向末班车开行“小交路”,可100%覆盖高铁北站晚间车次。全线网首班车则实行“多点同时投运”模式,大大提升了乘客赶早出行的便利性。
苏州轨道交通还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设置了轨道图书馆、母婴室、食行生鲜柜、便利店等便民设备设施;实施“多乘多惠”票价、票卡积分优惠等政策;搭建“互联网+”智慧出行服务平台,实现扫码进站,让市民乘客出行生活两方便。
加速建设,助力长三角融合发展
2018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复《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后,苏州轨道交通建设进入“加速期”。6号线、S1线相继开工建设,7号线、8号线计划年内开工建设。加上在建的3号线、5号线,2019年苏州轨道交通迎来“六线并举”建设大潮。
值得一提的是,三期规划中的6号线、7号线、8号线和S1线将很大程度加强和巩固苏州作为特大城市的地位。苏州轨道交通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6、7、8号线建成后可以进一步提升苏州中心城区的可达性和凝聚力。S1线建成后,不仅将实现苏州中心城区与昆山市轨道交通的直通,有利于提升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加快构建苏州特大城市及昆山大城市的步伐,而且将实现苏州与上海的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为长三角融合发展助力。
目前,结合《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苏州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苏州轨道交通集团还在配合规划部门开展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工作,对轨道交通线网进行加密和延伸,进一步构建功能层次清晰、与空间布局相协调、多种方式融合发展的轨道交通网络。(苏报记者 徐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