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报】一线职工“当家”,尝试“虚拟股权”——苏州地铁破解“成长的烦恼”

线路增多、站点加密,地铁出行越发便捷的同时,也意味着企业需要投入更多资金和人力资源。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数据推算,2023年全国轨道交通平均每日的运行成本约3.53亿元。

随着运营体量增大,许多地铁企业“成长的烦恼”已不再是如何“蹿个儿”,而是如何“瘦身”提效。

2023年末,江苏省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苏州地铁)试行线路内部承包经营制,赋权有能力的员工自主承包线路车间,带动企业降本增收,两条试点线路一年多来共减少运营成本超9000万元,平均每公里运营成本压降超170万元,为行业推行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工作人员检查地铁钢轨。拓振宇 摄

车间内部承包 降本“各显神通”

“我们拿到了2024年度第一期激励68万元,这是大伙一起努力拼出来的成果!”去年12月底,参加年度总结会后,苏州地铁检修一车间承包人冯越格外欣喜,公司启动线路承包经营制改革刚满一年,但工作氛围已大有不同,“以前员工都习惯等着上面安排任务,现在可不一样了,大家都主动找问题、想法子解决。”

2023年12月,苏州地铁在1、5号线15个车间,尝试让有能力的员工承包线路车间经营管理工作,对降本增效显著者予以薪酬激励。“干得‘多快好省’,都能获得收益。线路承包经营的核心理念,是建立激励相容的机制,通过制度设计使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与集体目标达成一致,实现双赢。”苏州地铁运营公司副总经理毛自立表示。

朱勇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承包了苏州地铁运营二分公司综合维修中心供电五车间。过去,他是负责上传下达的安全生产管理者,现在则变成了“当家人”,除了保证安全生产,还要压降运营成本、优化管理模式。

实施改革后,精打细算过“紧日子”的氛围,悄然在苏州地铁蔓延开来,成本控制很快取得成效:站务五车间人员精简15%,分流职工163人,车站保安费用同比下降32.1%;检修五车间实现车载空调自主维修,减少成本258.32万元;通号五车间调整设备维护周期,探索智能设备远程支持路径,人员数量压降22%……

朱勇承包的供电五车间,在半年内压降人员8人,维护维修费较去年同期节约40.58万元,车间直接归集成本压降达28.14%,并且各项安全、质量指标均符合标准。

员工“各显神通”,几乎每个车间都收效斐然。运营线网指挥部副总经理王智永介绍,截至2024年12月,首批试点线路运营成本同比下降13%,降幅约9450万元,远超出8000万元的预期目标。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成本大幅压降的同时,运营服务可靠度指标同比提高72%,“这充分说明,成本管控与服务质量并不是零和关系。” 上述负责人表示。

地铁列车驶出车辆段。周锦峰 摄

激发内生动力 班组释放大能量

地铁企业想要“瘦身”,大多围绕缩减能耗、维修和人工开支展开。以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2023年度公开资料为例,这三项支出占到运营总成本七成左右,其中人工成本占比近半。

要推行线路承包经营制,不免进入改革“深水区”,苏州地铁如何克服阻力“深水行舟”?对此,苏州地铁副总经理、运营公司总经理钱曙杰表示,主要依靠管理制度创新,激发员工内生动力。

一方面,苏州地铁创新建立经营主管队伍和战略小分队,合力算好车间经营账。经营主管队伍接受人财物管理业务培训,参与现场生产实际事务,形成垂直业务条线,实现管理扁平化。战略小分队参与承包管理、绩效管理,形成的一线声音直达职能部门,从而校准机制设计与员工现实需求的温差。由此,过去只有领导层才关心的“成本账”,也成了各个车间主任和员工的心头事。

另一方面,苏州地铁开展“五型”班组建设评比活动,建立和完善这一最小组织单元的民主自治、赛马管理、荣誉管理、班务透明化管理等机制。729个班组自行制定内部规章制度,包括奖励分配机制等,且每位员工都参与其中。通过“二次分配”,班组落实“多劳多得”目标,让整个团队都能从降本增效中实际受益。

“参与二次分配的班组职工,每月薪资最高相差3000元。现在,一线的意见和疑问比往年小幅度调整薪酬时还要少,新机制真正推动了‘最小单元’释放‘最大能量’。”苏州地铁运营一分公司人事部门负责人孙海波介绍。

苏州地铁自营“星连书店”。汤俊皓 摄

2024年,苏州地铁6、8、7三条新线开通,需要从其他各线分流员工。过去,这一过程协调难度大,各方诉求难以平衡,而随着线路承包经营改革推行,人员分流恰好契合车间自身降本需要,而且考虑到队伍结构,多数车间都倾向于分流老员工,这也正好能满足新线搭建业务骨架需要,因此分流效率比以往高得多。“新机制比强制命令式的方法见效更好。”苏州地铁运营二分公司副总经理张卫东表示。

存量变增量 服务新业态

3月7日,在苏州地铁广济南路站,占地1300平方米的社区食堂正式开业,首周累计消费近1.7万单。这是苏州地铁业态版图的又一创新。去年以来,苏州地铁提出从“建设运营轨道”向“经营城市”转变,重点发展“TOD经济”,挖潜地下商业,布局多元产业。

在这一背景下,线路承包经营制改革除了推动存量降本,还与商业资源增量开发工作形成互动。

钱曙杰举例,运营公司岗位调整后,更多员工“一岗多能”,部分员工自主报名,成为集团自营书站、便利店等商业开发项目的店长、店员,获得了新的发展路径,也为企业商业开发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此外,运营公司积极推行工学合作模式,通过外接电客车架大修、备件生产、通信设备调试等项目,向外部市场输出特定时段的富余劳动力。目前,电客车工学一期项目已经完成,电客车工学二期、通信设备调试项目已施行,预计今年将为企业带来超过1000万元的非票款收入。

“之前我们担心职工一时难以接受,预期用3年时间逐步推进1.0阶段改革,但现在所有线路都主动提出,希望实施线路承包经营制改革。”苏州地铁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陆文学告诉记者。

今年起,苏州地铁这一改革正式进入2.0阶段,实施范围扩大至全线网,并将效仿其他行业员工持股,尝试“虚拟股权”激励手段。陆文学介绍,简单来说,是先确定线路的股本,再以承包主体管理效能、员工贡献程度等定股份,以考核成效调整股价。所有员工创造的价值,都将体现在线路股权的溢价和车间获得的股份数量上,最后依据考核评价结果按份额分配,从而使个人成长和组织发展相辅相成。

广济南路站社区食堂。史凌云 摄

用增量思维看待存量,或将打开降本增效新空间。在陆文学看来,行业未来应当把握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技术、新业态带来的机遇,降低员工劳动强度,提高企业生产组织效率。“比如,大量低空飞行器设备、机器人等届时也需要维修,而地铁行业本身拥有大量维修技术设备和人才,如果提前布局转型,这完全有望成为新的增量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