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苏州加速,让城市精彩。”十五年来,苏州轨道交通从无到有,从单线运营到基本成网,助力“轨道上的苏州”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集聚新动能、跑出加速度。
截至2021年12月底,苏州已运营5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约210公里,通车总里程居全国第13位,覆盖面积约336平方公里、人口约275.45万人;在建线路4条,分别为6、7、8号线及S1线,在建总里程约142.5公里。
十年来,苏州轨道交通累计运送旅客超过22亿人次,2021年7月日均客流达到120万人次,轨道交通出行成为苏州公共交通出行的“主力军”。与此同时,苏州轨道交通不断优化运营管理、推出特色服务,乘客满意度已连续9年保持增长。
站在新的起点,围绕“区域一体化先锋,古城新活力引擎”新定位,苏州轨道交通正努力实现从建设城区地铁网向发展全域轨道网转变、从建设运营轨道向经营城市和产业转变、从传统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生产方式转变,努力成为经营能力强、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现代化轨道交通企业。
五线联网运营、四线同步建设 2035年规划总里程约1000公里
根据《国家级高铁枢纽城市和四网融合规划》,苏州正在努力构建“四网合一、一票通城”的轨道交通体系,加快推动国铁干线、城际铁路、市域轨道、城市轨道融合发展。
其中,国铁干线形成由8条线路组成的“丰”字形网络,支撑国家级高铁枢纽城市建设,总里程约624公里;都市圈城际/市域(郊)铁路形成由5条线路组成的“环+放射”形市域轨道交通网络体系,促进都市圈和市域一体化发展,总里程约5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构建以主城为核心的“十字快线+中心放射”网络,重点强化对城市重点地区发展支撑,形成“覆盖城市、连接市郊、串联城际、对接国铁”四个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预计2035年总里程达1000公里,实现市区30分钟、市域45分钟、区域60分钟通达目标,市区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将超过65%。
迄今为止苏州轨道交通已先后申报了三轮建设规划,获批9条线路,总里程达到372公里;开通运营5条线路,总里程210公里,在国内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其中,2022年2月,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调整获批,同意建设2号、4号、7号北延线,共计19.6公里,目前的项目报批、设计和准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
至此,苏州轨道交通既有线网已初步构建“井”字形骨干网络,形成“五线联网运营、四线同步建设”的新格局,且实现了市区“区区通轨交”。同时,作为“区域一体化先锋”,苏州轨道交通S1线的建成将加强苏州市区与昆山、上海的联系,促进沪苏一体化发展,有助于将苏州打造为与上海协同发展的核心交通枢纽。
探索TOD开发模式 轨道交通变身“古城新活力引擎”
地铁不仅是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地铁的构建也在不断为城市“舒筋活血”,改善城市功能,探索新的发展可能性。TOD便是苏州轨道交通近年来引入的一个城市开发新模式,沿线地铁小镇的开发建设可以作为轨道交通线路上人流、商流、资金流的蓄水池,引导资源在区域范围内进行优化布局,塑造轨道交通经济带,加快市域一体化发展。
早在2009年,苏州轨道交通便探索实践TOD开发模式,在2号线太平车辆段建设实施了江苏省首个车辆段上盖开发项目。该项目开发总建筑面积约59万平方米,集住宅、商业用房、办公楼于一体。
作为苏州轨道交通“十四五”重要发展战略之一,TOD项目建设具体以区域一体化为契机,以城市发展、产业升级和生活需求为导向,以相互融合轨道交通线路为脉络,连通重要交通枢纽、古城区域和城市中心,打造“站城一体、功能复合、产业创新、低碳生态”的TOD项目,形成“品质住宅、精致商业、产业运营、文化旅游”等多元化产品系列,建设具有特色的地铁小镇品牌,致力于将苏州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TOD典范城市。
目前,苏州轨道交通正在按照“一个TOD项目一大主题特色”的模式,全力推进桑田岛、天鹅荡、莫阳、胥口及镬底潭等5个TOD项目,并通过车站、地下空间公共通道、周边配套建设,实现轨道交通与周边商业、古城更新及“江南文化”紧密融合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轨道交通作为“古城新活力引擎”,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其一,轨道延伸带动城市发展,以“站城一体化”开发提升城市活力,以古城更新焕发城市新面貌,引领培育功能多元、智慧便捷的轨道交通生活圈。其二,将江南文化、吴文化融入轨道建设、运营、资源开发等各环节,打造具有苏州特色的轨道交通品牌,提供“苏式”出行服务体验,轨道交通由此可成为展示、传播苏州文化的新引擎。其三,通过开展轨道相关产业投资,协同推动苏州轨道产业生态圈规划,建设有一定影响力的轨道产业集聚新高地,使轨道交通成为“产业活力新引擎”。
从“被动服务”到“智能服务” “智慧地铁”看得见摸得着
“十四五”时期,苏州轨道交通将从智慧设计、智慧建设、智慧运维及资产管理等四个方面,全力推进乘客服务、运输组织、列车运行、技术装备、运维安全、网络管理等智慧轨道交通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安全、绿色、智慧、人文、高效的现代化轨道交通典范。
以乘客看得见摸得着的“智慧乘客服务”为例,本着“构建有温度的乘客服务体系”理念,苏州轨道交通于2021年在东方之门站与狮子山站改造建设无人智能客服中心、增设了乘客自助票务处理设备,并保留有人值守的服务中心,形成了一个人机协同、具有良好交互性的乘客服务体系,实现从“人适应轨道交通”到“轨道交通适应人”、“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被动服务”向“智能服务”的转变。
东方之门站新增的3台新型闸机可支撑多种身份识别方式,并且能自动识别乘客特征与行为,从而最大程度减少设备对乘客的伤害。例如,家长携带未成年人一同过闸时可避免被误夹等。双桥站和奥体中心站综合资讯系统与公交信息实现数据互通,乘客可通过各出入口的综合资讯屏自助查询周边公交站台具体位置,实时了解公交车次和到站时间等动态信息,极大提高了轨道交通和公交之间的换乘衔接便利性。
同时,苏州轨道交通还计划从6号线开始,大力推进目的地语音购票服务,乘客只要说出任意目的地,智慧客服系统就会为其规划最优路径,展示乘车时长及费用,大大提升乘客出行体验。“智慧”还体现在构建更高效的互动体系。乘客可以利用苏e行移动端、车站内智能客服设备、官方网站与热线电话,获取全线网实时遗失物信息,大幅度减少丢失物品后的寻找时间。今后,苏州轨道交通还将进一步强化相关设备的智能特征提取功能,实现车站乘客特殊行为的主动推送与车站运营场景的智能化联动,在乘客发生意外事件如摔倒等,进一步提升处置响应效率。
党建引领构建青年人才库 “百人计划”注入发展新动能
作为大型市属国企,人才培养工作也是集团“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苏州轨道交通坚持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大力实施青年人才养成计划,引导干部职工争做“光荣使者”“创新拓荒者”和“便民服务店小二”,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1年年初,苏州轨道交通集团党委启动青年人才“百人计划”,以相关培养方案为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集团发展急需的青年人才。通过课程培训、交流轮岗、帮带指导、挂职锻炼、圆桌会议、专项工作小组等多种形式,该集团初步构建起行政管理、技术管理、技工等3个类别的青年人才库,入库人才共有130位,汇集了该集团3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人才,涵盖了集团中层副职至运营一线工程师。
为推动青年人才茁壮成长,苏州轨道交通还围绕企业文化建设、TOD开发、地铁无人驾驶时代运营管理等主题,定期召开青年人才圆桌会议,搭建起青年人才与集团党委沟通新平台,让青年的声音更快更准确地传递给集团领导,为青年人才提供充分展现才华的机会,也为集团领导提供了更多和年轻员工“思想碰撞”的机会。
人到苏州才有为。人才队伍的持续壮大,为苏州轨道交通集团发展转型提供了不竭动力。面向未来,苏州轨道交通集团党委持续发力,通过年轻干部“3560”计划、紧缺型人才“双百”工程、“百名高校”青年职工基层“墩苗”等一揽子措施,构建起具有轨道特色的人才培养新体系,让青年人才成长步入“快车道”。
如今,苏州轨道交通已拥有1万多名员工,形成了“启程”书记工作室、“道·襄助”党建阵地、“581”服务台等60多个特色品牌,获得了全国“工人先锋号”“五一劳动奖章”“国家优质工程奖”及“詹天佑奖”等400多项荣誉,为苏州高质量发展之路贡献了轨道经验、轨道力量。
苏州轨道交通大事记
2007年2月,苏州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
2007年12月,1号线正式开工,苏州成为国内首个建设轨道交通的地级市。
2009年12月,2号线正式开工,苏州轨道交通开启建设加速度。
2012年4月,1号线开通运营,苏州成为国内首个开通轨道交通的地级市。
2012年9月, 2号线延伸线、4号线及支线正式开工。
2013年12月, 2号线开通运营,苏州成为国内首个网络化运营轨道交通的地级市。
2014年7月,苏州轨道交通单月客流量首次突破千万,达到1010万人次。
2014年12月,3号线正式开工建设。
2015年1月,1号线安全运营1000天,累计运送乘客近2亿人次。
2016年6月,5号线开工建设。
2016年9月,2号线延伸线开通运营。
2017年4月,4号线及支线开通运营。
2018年11月,6号线、S1线开工建设。
2018年12月,苏州轨道交通推出“苏e行”App,实现全线网扫码乘车。
2019年3月,苏州轨道交通单月日均客流首破百万大关。
2019年9月,8号线开工建设。
2019年12月,3号线开通运营、7号线开工建设。
2021年6月,5号线开通运营,为国内首条全场景文化旅游特色线路。
2021年12月,苏州轨道交通单日客流达到191万人次,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