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你竟是“出淤泥而不染”的S1线

主人公:苏州轨道交通市域一号线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 李卫星

在昆山造地铁,如同在豆腐里打洞。昆山的土淤泥多、软、绵,S1线的28座车站里,26座底下都多多少少分布着淤泥层,有的淤泥层比车站的深度还深。这就是昆山的地质条件,李卫星说。2018年底,连通沪苏昆三地的苏州地铁S1线开建,一份岩土勘察报告差点儿让大伙傻了眼,“可能是昆山这边更加靠近长江,地底下的泥土更湿、更软,因此地铁土建施工也就难上加难。”

为什么淤泥质土人见人怕?“淤泥的强度低、流动性大、稳定性差,隧道一挖,容易产生不均匀的沉降和过大的变形,到时候这边固定好那边却动了,挖着挖着隧道的形状不对了,这怎么行?”李卫星想起从玉山广场站挖到珠江路站的时候,因为施工地段在昆山老城区的中心,不仅地下土软,地上房子还老旧、人车还多,盾构机掘进的难度不止“亿”点点。“玉珠”区间长约一公里,其间需要穿越25栋老房子,还包括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这些房屋的年代都蛮久了,盾构机在地底下的前进必须非常小心翼翼。”工人们只能“多管齐下”:一面密切关注地层的变形,一面调整盾构机的施工姿态,同时还要控制盾构掘进对土体的扰动,以免“惊动”了地面上的建筑物。“盾构施工过程中只要产生一点点的变形,房子就有可能产生裂缝,我们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李卫星说,目前区间左线已经顺利贯通。

基坑、隧道、联络通道施工风险,并称地铁建设的三大施工风险。截止到现在,S1线全线28座车站已经完成封顶,全线盾构也已经完成95%。“联络通道是连接隧道左、右线的一条横向通道,它长度不长,一般位于两条隧道的最低点,用于紧急情况下的安全疏散。如果其中一条隧道发生火灾或水灾,人们就可以从联络通道逃生到另一条隧道,所以说联络通道平时用不着,用起来却是救命的。”提到联络通道,李卫星骄傲地表示,S1线所采用的机械法施工可是苏州市首次应用,实现了传统的人工开挖到利用小型盾构机施工的进步,不仅每条通道能节约3个月的工期,而且还能有效解决软土处理、渗水漏水的风险,一举两得。

S1线从苏州唯亭一直通到昆山花桥,和上海地铁11号线连接,是苏州第一条市域地铁线,也是首条与上海轨道交通线网对接的线路,可以说是被三地百姓心心念念惦记着的。今年是S1线建设的第四年,也是施工的高峰年,全线施工人员超过6000人,正在推进隧道全线贯通,并同步开展铺轨工程、机电安装与装修工程施工,争取今年下半年轨通、电通“通起来”,为明年“跑起来”开足马力。

(吴依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