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心之所向 站之所达》(闫慧敏)

再过些时日,一号线东环路地铁口的晚樱就要开了吧。

往年盛开之时,繁花似锦,走出地铁口的瞬间,微风吹袭,满树的粉花飘落,仿若坠入花海,让人不禁感叹果真是“此后风光三月好,樱花满眼大和春”。

而今,一场自大前年底就来势汹汹的疫情,已让身处这繁华城市的我许久未能驻足此处好风光,虽心向往之,碍于种种不巧,只得一声叹息作罢。

忆起刚上大学时,正值青葱年少,却依旧苦于家和学校间的漫长路途。

炎热仲夏,每当周末回家时,千辛万苦从校门口挤上一班通往星湖街地铁口的公交车,而后大汗淋漓的冲进最近的一班地铁。一路清凉过后,随着木渎终点站的报站铃声响起,地铁轨道的轰响声戛然而止,拥挤的人群散去,纷纷奔往自己的目的地。而我也并无例外,在漫漫人潮中,匆匆赶往换乘的公交站台。只是刚享受完地铁的阵阵凉风,陡然一个火辣的冒油的大太阳,还是让刚走到地铁口的我蹙起了眉头。

静坐在公交站台座椅上的我,看着周围和我一样被汗水浸湿衣衫的人群,不禁暗暗想,什么时候再来条地铁,直通我的学校该多好啊!想着想着,心里头便有点埋怨,这已有的地铁竟到不了我想去的地方,又有点期待自己的想法能成真,让自己不再苦于夏日毒辣的阳光和冬日飒飒的寒风。

有的时候,可能真的是心想事成吧。在我大二这年,地铁二号线开到了我学校南边的路口。于是在这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周五放学后的我,一边看着汗淋淋挤公交车的同学们,一边笑着哼着小曲,抖落零星穿过树叶间隙的阳光碎片,一路小跑进二号线松涛街地铁站。

日子就这么平淡且不知忧愁地过着。直到有天下午,在下课与室友们嬉笑打闹回宿舍的路上,一通电话让我在室友们同情且担忧的目光中匆匆赶往了往日最熟悉的地铁站。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规律。

我很清楚,坐在地铁里也不停告诉自己规律就是规律。双眼婆娑中,灯光明暗交错间,恍惚想起庞德诗歌中的场景,“人丛中面孔幽灵般闪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往日里与至亲的种种美好,如走马灯般浮现……

木渎终点站的报站铃声如往常一般响起,只是我没有了往常的欣喜。

转眼间,毕业了。最后一次走向陪伴了我三年大学生涯的松涛街地铁站,此后再也不用从这里出发回家或返校了。

岁月匆匆,身边的人,也来来往往。一直默默陪伴我的地铁,也依旧如朋友般陪伴着我几年如一日的上下班路途。说来也真是巧,好像我想去什么地方,地铁站就到什么地方。

在这些平凡的日子里,我也终是遇到了胡先生。

我下班的时间总是晚于胡先生很久,每天晚上,胡先生总是乘着地铁,坐到我单位楼下的地铁口,而后就坐在地铁里金属的长椅上,看着一班又一班驶过的地铁,一拨又一拨聚集又散开的人群,静静等我下班。坐上熟悉的地铁,我和胡先生如往常一样手牵着手,互相依靠。

难得一日闲暇,和胡先生乘着地铁,一路来到东方之门站,想着看看金鸡湖边的风景。看着眼前高耸入云的东方之门和富丽堂皇的苏州中心,不免感叹一番时光飞逝,寒来暑往间,高堂广厦尽现。

遥想多年以前,脚下这块土地上不仅没有这些辉宏的建筑,连地铁也不曾有。随着时间的变迁,城市的发展,地铁成为了这座城市的象征符号之一,也代表了苏州文化的组成。有人曾说过“用时间衡量远近,这就是地铁改变生活的标准。”地铁总是能让人离自己心中的目的地更快、更近。随着夜经济的蓬勃发展,地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想起去年的“姑苏八点半地铁奇妙夜”,不仅点亮了苏州城的夜晚,也让这坐璀璨繁华的城市添了些市井平凡的烟火气。

不知不觉,暮色悄然降临,我和胡先生也踏上了返程的地铁。地铁上,人们互不相识,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和许多人擦肩而过、并肩而走。地铁改变了我们生活,也带来了很多的故事。忽而听到地铁里正播放着《苏小姐》,“雨落下,桥那边人家,叮叮铛踩屋檐,热闹的人间,云破月明露出了脸,花开苏州人团圆……”回过神,我侧身和胡先生说到,过几天,想去东环路地铁口看看,樱花又该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