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朱宁(苏州轨道交通集团副总工程师,总工室主任)
个人简介:苏州市劳动模范;2020年“激励干事创业、奉献火红年代”先进个人、2019年苏州市国资系统优秀基层党组织带头人。
地铁施工的惊险在于,每个进程都要走一步看一步,无法从开头掌控到结尾;地铁施工的惊喜也在于此,面对很多未知的风险,沉着冷静坚持到底,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012年11月,2号线土建结束了,三香广场站还有7米就可以挖通,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抢险花了45天,最后一台盾构机就在胥城大厦门口停了45天。
三香广场站的基坑有26米深,是当时苏州轨道交通车站中最深的,没有先例,边施工边探索,加固质量不能百分之百保证,产生了渗漏。
在抢险进行了十多天后,除了身体上的疲惫,大家的心理压力也达到了临界点。记得有一天,一个数据报警了,查看下来是盾构机发出了比较大的噪声,虽然经过生产厂商分析判定可以继续施工,但是盾构操作手却仍然不敢动,最后是施工方的负责人亲自下到盾构操作室开动了盾构机。
抢险的过程固然紧张,但是最紧张的是工期要赶不上了。除了竭尽全力,没有别的办法,大家都拼了。盾构机清理打扫吊装常规至少要半个月,那次只用了5天。铺轨时,1.2公里长的轨道正常情况下要20天完工,为了抢工期,我们从附近的工地临时调集工人,当时场面非常壮观,高峰时段有600人同时在现场施工,平均2米就站着1个人。最终,我们仅用了6天就完成了轨道铺设。
那个时候,能向前挪一分都是开心的。
地铁施工没有万全之策,有的就是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还有是将风险防范方案提前再提前,在设计阶段就提高安全保障措施。
2013年1月1日我开始负责地铁土建设计。5号线南门车站施工中涉及到文庙古玩市场,这是一幢4层的楼房,最近处距离车站围护结构仅80厘米。为确保安全,原计划将大楼拆除后再施工,但是大楼业主方不同意。于是我们采用了B计划,不拆楼,但是施工方案中提出了加固措施。
南门站为地下3层车站,常规地连墙厚度为1米,施工方案中明确要加厚到1.2米,同时要求增加一道工序,对地连墙的钢支撑以及混凝土支撑预先做好加固,这样能减少因基坑开挖施工导致周边建筑变形。
车站基坑挖到底时,沉降数据突然报警,万一楼倒了就是大事故。虽然情况比较紧张,但是我对施工方案还是有把握的。到了现场察看发现,原来施工单位土方车周转不过来,出土不及时,后续开挖支撑工序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地层变形。找到源头,问题就解决了。施工按照方案补上工序,车站顺利建成,楼也保住了。
(苏报融媒记者 徐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