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铁共成长 | 凌扬:激情十载,我们用这些“第一”点燃

讲述人:凌扬(苏州轨道交通物业保障分公司总经理,党支部书记)

个人简介: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011年,我40岁,带着十几载铁路工作经验,我给自己的人生重新规划,回到家乡,在轨道交通的天地里,归零再出发。

初到苏州轨道交通,我作为运营分公司供电机电中心负责人,带着三五十个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文化、不同专业的年轻人,扑入1号线运营参建调试、验收接管、建标立制的紧张工作中。针对现状,如何实现思想融合、文化引领、活力点燃是我带队伍时不断在思考的。

人才培养不能靠“要”,我选择“自发电”。2012年6月,运营分公司第一次技术比武在天平车辆段接触网练兵线开展,还原真实故障现场,设定标准评分项目,小伙子们带着一身汗从梯车上下来,对我说,“主任,真刺激、真紧张,自己几斤几两都被看透了,不敢托大,不敢懈怠”,这就是以赛代练的效果。

2014年,我们的“故障案例汇编”第一册出炉了,不仅有案例的分析报告,而且对每一个案例均辅以当事人回顾点评,员工们戏称这招是“朝天椒”,够辣,辣得忘不掉。同年,我率先提出了集安全、质量、材料、综合于一体的联合检查思路,每月1次由条线骨干人员组队到一线班组作工作开展情况指导,也从一线获取工作思路。这一检查模式后来在公司内被推广,并成为常态化工作方式沿用至今。

关于阵地建设,我早在2011年三季度就选拔了一批文学青年,组建了运营第一个宣传小组——“供电机电通讯组”,并于2012年一季度编纂了苏州轨道交通第一本刊物《淀》,每月1期,报道一线闪光时刻、探索基层员工感受、展示姑苏文化魅力,这本刊物很快成为提升队伍凝聚力的主阵地之一。

2013年,我们与园区博爱学校牵手,成立了苏州轨道交通第一支公益队伍“关爱特殊儿童志愿队”,一年至少4次领着孩子们坐地铁逛苏州,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金鸡湖、木渎、天平山……都留下了孩子们欢乐的足迹。8年来,志愿队伍从最初的30人扩大到了500多人,志愿者们看着这些孩子长大,孩子们用真挚的笑容回报,相互陪伴的岁月,初心不改,成就了更好的彼此。

我的电脑里至今保存着一些当年收到的员工工作感悟,每一篇我都进行了点评,这是我和大家的约定,只要你肯来“撩”,必定给出回应。我们还定期组织调研采风活动,天平山下烧烤,三山岛上踏青……让大自然的呼吸把头脑风暴吹得更猛烈。

十载岁月,激情工作,快乐生活,我们做到了!

(苏报融媒记者 徐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