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铁共成长 | 王社江:10天10夜坚守,胜利就在1米之外

讲述人:王社江(苏州轨道交通建设分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

个人简介:江苏省劳动模范,2019年苏州市优秀基层党组织带头人。

跟地面建设工程相比,地铁建设的环境更复杂,施工风险更高,工期更紧,不可预见的情况很多。特别是地铁施工中的三大风险,深基坑施工、盾构机进出洞、地下联络通道施工,出了问题很棘手,2010年11月17日那天,我们就遇到了其中一个。

按计划,当天地铁2号线天筑路站(现车站名平河路站)——火车站站区间右线盾构贯通。然而,就在盾构机距离出洞还有1米的时候,突然发生了渗漏。

我当时是这一区间的项目管理部主任,看到水、流砂涌出来,我的心一下子提了上来。如果不能及时解决渗漏问题,不仅地面和周边建筑有沉降风险,甚至隧道都有变形坍塌风险。当时盾构出洞的位置紧邻苏州火车站,水平距离仅十五六米。

抢险立刻进行。盾构机首先停止掘进,但又不能停止运作,因为这个区间采用的是冷冻法施工,洞内的温度只有零下十几度,盾构机的刀盘如果一直停滞不动,时间长了会冻死。

这次抢险用了10天10夜。我们在距离洞口仅1米的隧道内,一刻不停寻找渗漏点,还算好,没多久发现是冷冻土体与冷冻管的空隙间发生了渗漏。这个区间是苏州轨道交通建设中首次采用冷冻法施工,技术工艺上还不够完善。

接下来就是怎么堵住漏水通道。建设方、施工方,还有请来的专家,反复研究,尝试了多种措施,一个不行再换一个。最后采用了洞门外封堵、盾构机壳体内注浆、地面引孔注浆三管齐下的堵漏的方式,终于排除了险情。

10天里,大家都很煎熬,三四十个人吃住在工地,没日没夜地蹲守在现场,1米之外就是洞口。事后想想是真累,但当时根本感觉不到,大伙儿脑子里想的只有一个,怎么能尽快解决眼前的难题。

那次险情之后,还遇到过更大的难关,比如,深度超过30米的四层车站劳动路站顺利封顶,当时苏州轨道交通建设中最深的一个车站;

成功穿越沪宁城际高铁;多次穿越运营中的轨道交通线路,攻克了苏州首个复合地层段即3号线何山站至狮子山站的穿越难题;实现了位于3号线马运路站至西津桥站区间的长达24米的联络通道的顺利贯通,该通道是苏州轨道交通迄今为止最长的一条联络通道……

这么多年来,在应对一次次挑战的过程中,也获得了一次次收获,我们安全完成了百余个深基坑施工,参与建设了轨道交通2号线延伸线、4号线及支线和3号线,2号线及延伸线工程还被评为了“国家优质工程奖”。

(苏报融媒记者 徐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