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铁共成长 | 张烨:1号线试跑当天,迎头给了我一个“下马威”

讲述人:张烨(苏州轨道交通运营一分公司站务一、二车间党总支副书记)

个人简介:江苏省劳动模范,“新时代新接力·双二十”基层典型培育对象

2011年9月,结束公司的培训后,我来到1号线东环路站参建,当时我的职务是值班站长。

来之前,我以为当站长就是穿着小西装,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的,没想到一来就戴上安全帽、脚踏劳保鞋下工地。工地上竖着脚手架,除此之外就是一片荒地。不要说办公室,因为还在施工中,连女厕所都没有,有的地方甚至没有灯,要打着手电筒过去。为了防灰尘,我每天戴着口罩上班,一天下来,揭开口罩,就看到对着鼻孔的位置上两个黑圈圈。

我们每天的工作是了解施工进度,搜集车站周边环境、站内、设备设施等各种现场情况,从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角度提出建议和意见,例如盲道的铺设位置、导向标识的悬挂方向等,尽可能覆盖每一个细节。记得那半年,1号线全域共提交了6000多个建议和意见,都是我们参建人员实地搜集总结出来的。

所有施工结束了,运营部门正式接手,为了保障运营后的乘客安全,我们对照管理细则、运营图、逃生图反复模拟演练,跑位练习,我记得广济南路站的客流组织方案前后就有7个版本。当时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大家都有一股劲。记得有天晚上,凌晨3点多,我例行将刚完成的一篇生产日报发给同事,没想到对方秒收,原来他也还没睡,还在工作,当时心中就涌上一股热流,我想,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012年1月1日凌晨,1号线试跑,这是轨道交通运营前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没想到迎头来了个“下马威”,出了个大故障,区域水管爆裂,列车临时改成单线双向试运行,仿佛拉风箱一样来回跑。

当天凌晨一两点钟,我忙完后刚躺到床上,就接到了这一警报。当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貌似我也没什么可做的,就按流程上报了信息。没想到早上6点我赶到站点上班时,只见灯火通明,站点内全是人头,领导、技术人员全来了,正在处置水管爆裂问题。我还没弄清状况,就被一位领导训了一顿,记得他很生气地质问我怎么不去关水阀。说来惭愧,那时候我连水阀在哪儿都不知道。虽然有岗前培训,但是没学过这一内容。

业务知识的积累就是这样逐渐在实践中完成的,过程也许并不愉快,但是有用。后来,处置水管爆裂问题放进了培训课程中,再发生类似故障,站务人员不会再犯连水阀都不会关的错误了。

2012年4月28日,1号线开通试运营。当天10点多,我在养育巷站迎来了第一位乘客,是一位三四十岁的男乘客,他看上去很兴奋,进站后东看西看,我正想上前询问他是否需要帮助,没想到他第一件事是拉着我合影。当天很忙,这个小插曲我也没在意,直到晚上,终于有空看手机上的信息,有同事发来一张图片,正是我跟那位乘客的合影,是乘客发在微博上的,纪念首次乘坐苏州轨道交通。无意中留下的这张照片,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个惊喜,一份珍贵的礼物。

(苏报融媒记者 徐蕴海)